岛民代表心儿

不混圈,自产自销,安静吃粮。
微博ID:岛民代表心儿,欢迎大家来微博找我玩!微博上我唠嗑会多一些~

© 岛民代表心儿
Powered by LOFTER

周瑜遗书:给孙权最后的告白信

之前一直说要聊周瑜遗书,终于有时间好好地来捋一下了。

 

周瑜的遗书可以说是全程高能,感人至深,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孙权的恩爱与情义,和对他未来的期许与忧虑,确实是在自己弥留之际写下了最动人的肺腑之言。

 

《疾困与孙权笺》原文: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江表传》

 

“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三国志 卷五十四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周瑜的遗书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陈寿记录在三国志中的,一个是记录在我们东吴粉的快乐源泉《江表传》里。可以看到江表传记载的内容要更加的详细,猜测三国志里的记载可能是陈寿自己精简过的,除去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但是大致的重点都是一致的。

 

周瑜的遗书当中有非常多的重点,无一不寄托着他对孙权的情义与期望。

下面我们就来完整地捋一捋:


1)周瑜对孙权“至尊”的称呼——望孙权来日之路光明灿烂


在周瑜的遗书中,无论是三国志版的“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还是江表传版的“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周瑜皆呼唤孙权为至尊。之前我有详细地猜测过,孙权的这个很中二的称呼“至尊”,起源有非常大可能性就是来自周瑜。


首先我们在《三国志》里可以找到第一次有记载称呼孙权为至尊的人是外来降将甘宁。公元208年,26岁的孙权御驾亲征,拜33岁的周瑜为前部大都督,第三次讨伐黄祖。在这之前,甘宁已经背叛黄祖投奔东吴,先是见了周瑜,周瑜很看好他,所以马上推荐给了孙权。当时甘宁立刻就对孙权提出了一个战略,大意就是要孙权抓紧机会,进击刘表,先一步曹操拿下荆州地区,然后就可以继续进取巴蜀(甘宁刚好还是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这可以说和周瑜以及鲁肃的战略是一样。

 

并且我们已经知道,周瑜在公元197年在袁术处任居巢县县长,饥荒借粮时,意外认识了江淮间的土豪鲁肃,成为了知交好友。公元198年时,鲁肃与周瑜共同渡江至江东,但鲁肃并没有受到孙策的任用,因此在孙策在世时,鲁肃明确被记录答应刘晔投奔郑宝,而在公元200年,孙策去世时,郑宝已被刺杀,而刘晔又已经转投曹操,于是猜想鲁肃那时候可能是有了北归曹操的意思。

 

鲁肃是东城人(今安徽定远县人),随周瑜渡江投奔孙策时,其母亲和家人都留在了东城,而孙策去世当年,周瑜对孙权称臣,为了孙权,周瑜先发制人,果断地从东城“绑架”了鲁肃的老母亲到吴县(今苏州),两地相隔近400公里,本想携家人归顺曹操的鲁肃为追寻母亲,不得已来到了只有幼主孙权在的吴县,此时周瑜把自己要帮孙权建立帝业构想告诉了鲁肃,他希望鲁肃和自己一起“攀龙附凤”辅佐孙权成就一统天下的帝王大业。至此,周瑜和鲁肃二人已经在战略上达成一致,之后便有了鲁肃被周瑜引荐给孙权,对孙权的榻上策,由鲁肃之口向孙权直接点出自己和周瑜这两位野心家的真正重点。

 

而甘宁在投奔到东吴没多久,作为敌对势力,孙权的杀父仇人黄祖处过来的人。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在周瑜的推荐之下见到孙权,不仅阐述了和周瑜鲁肃一样的战略思路,然后还对着孙权就开始叫起了至尊,甚至还因为提出图取荆州刘表和巴蜀的策略,公开在酒局上和孙策的托孤重臣张昭起了龃龉(当然孙权立刻给甘宁撑腰,让他千万别跟老嫂子张昭一般见识),这些都实在很难说和周瑜没有关系。

 

甘宁可以说就和鲁肃一样,都是周瑜向东吴政坛内外部传达自己为孙权规划的帝业思路的一个通道。因为这里还有一个重点是,张昭是亲曹事汉派的,而那时候的张昭在东吴这个集团里的地位、名望和权力,因为孙策的托孤是非常高的。而周瑜通过自己的努力(未得召命,带兵回来支持孙权,第一个向孙权行正式的君臣之礼,与孙权建立了真正的君臣名分),在孙权那边取得了绝对的信任和地位之后,被孙权赋予与张昭“共掌江东内外众事”的实权,所以他明面上是不会和同级别同事张昭过分对立的。但是周瑜的战略想法又绝对是和张昭的思路是完全冲突的,所以周瑜才会通过鲁肃,甘宁这些他招聘和举荐进入东吴集团内部人的嘴,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对外散播出去。(心机瑜姐~在线打太极~)

 

周瑜要做的就是给孙权创造一种他未来就是要克成帝业的舆论氛围,包括了他最开始率先向孙权行真正的君臣之礼;在孙策去世后对鲁肃说自己的想法是“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而这个真命天子正是孙权(可以说周瑜想尽一切办法给孙权称帝赋予正统性);让孙权不要给曹操送质子时已经非常僭越地直接说让孙权“南面称孤,以待天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周瑜一步步在为孙权铺就帝业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周瑜从鄱阳湖赶回来,支持孙权对曹操开战的时候,对外称呼孙权还是汉朝给孙权封的杂牌封号(讨虏)将军,因为那时候大家明面上都还是汉朝的臣子,更重要的是,周瑜如此称呼是为了在赤壁之战前凝聚人心,在政治正确方面堵住集团内部张昭等事汉派的嘴。这里验证了之前我说的周瑜个人,在表面上是不能过分主动把为孙权规划帝业战略说得那么明目张胆的。

(当天晚上就是著名的权瑜抚背名场面,周瑜一回来孙权就像个有雏鸟情节的小男孩和周瑜诉苦,抱怨张昭他们只管自己的死活,不管他哈哈哈哈哈,一边说一边对周瑜动手动脚嘿嘿。)

 

但是赤壁大胜之后,周瑜已经成功地和孙权及鲁肃等人一起,慢慢地把张昭挤出权利中心了,这时候周瑜也就比较敢直接把自己的野心展露出来了。并且在他猝不及防快要死的时候,他的遗书中就毫不避讳,也发自内心地,大胆地称呼孙权为至尊了。

 

至尊这个东汉末年最独特、最搞笑、最帅气、最中二,又最剑指帝业的神奇称呼就这样诞生了。《荀子·正论》:“天子者埶位至尊,无敌于天下。”,至尊乃天地间至高无上,最崇高,最尊贵之人。

 

这里要注意的一个点,受《三国演义》蜀本位制的影响,曹刘孙三位君主在后世一般统一被下属称呼为主公,其实《三国志》里,主公是刘备的专属称呼(首先“公”一词就不年轻,不可能这么称呼二十几岁的孙权)。而在曹魏,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前,他被下属称“明公”,等恢复了西汉的丞相制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臣下都称他为“丞相”。而孙权则一般被下属以汉朝封号【将军】称呼,只有以周瑜为首的淮泗军团帝业党以【至尊】称呼孙权。

 

所以感觉至尊就真的很像是周瑜用了心思起的,完全符合逻辑。另外,至尊这个称呼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职官方叫法,是一个非常私人,小团体内部会叫的一种尊贵的昵称,是一种对于孙权的喜爱与敬重而产生的称呼(毕竟周瑜要哄孩子当帝王嘛)。在当时孙权还只是一个汉朝杂牌将军的时候就私底下偷偷称呼他为至尊,绝对是一种非常亲密、宠溺和寄予厚望的表现。在江东集团,只有真正支持孙权称帝的淮泗军团内部才会这么称呼孙权。(淮泗将领吕蒙的母亲都称呼孙权为至尊,而张昭、张紘等支持孙策时期桓文之业的人,从未对孙权如此称呼过)

 

而周瑜遗书里,呼唤孙权为至尊,则表明周瑜在去世前,仍旧心系孙权的帝业,对孙权的未来寄以最美好最璀璨的期望。

 

2)“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看似洒脱,但还是非常渴望能活下去施展自己的志向,并长久陪伴孙权左右,走向光明的帝业之路。


周瑜在遗书中对孙权说道:人生终有一死,无论长短都是命数,不足以感到可惜,只恨我的才略志向没有施展,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听从您的差遣与教诲了。

周瑜这个人,真的是一个完全不会执着于过去的人,整个江东没有比他更打了鸡血的激进派。他一心向前,一心为了他和孙权的宏图大业在奋斗,致死也舍不得停下。其实赤壁之战只是周瑜为孙权帝业规划并实施的第一步,因为周瑜的战略是全据长江,然后取巴蜀并汉中,再从襄樊一统中原。

 

这个是他早就规划好的战略,并身体力行地在积极推动和准备的,其中就包括帮孙权吸纳人才,形成早期的核心帝业派政治班底;为了全据长江又全心全力为孙权打造无敌水师。从曹操南下时他从容不迫的反应和清晰的思路就可以知道,他有着完全的准备和信心,知道与曹操必有一战,早就在鄱阳湖大治水军,等着曹操南下一决雌雄。所以赤壁之战不仅是曹操为了南下的统一战,更是周瑜为孙权成就帝业进行北伐的前哨战。周瑜对于战机的把握是非常敏锐的,所以在赤壁大胜之后,他立马乘胜追击曹军拉开了南郡之战,因为那是荆州最具战略位地位的核心区域,也是通往巴蜀地区抢占益州地盘的唯一入口

 

如果有选择,如果有现代的医疗条件,周瑜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活下去,因为只有活下去,他才能继续陪着孙权成长,帮助孙权建立帝业,完成自己的理想。他渴望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孙权对他来说就代表全新的未来,代表推翻腐败的东汉王朝的新出路。他渴望好好活着,渴望有更多寿命完成梦想,渴望陪伴着孙权的心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加强烈。

 

3曹公在北,刘备寄寓”,“鲁肃忠烈,可以代瑜”————临终还在为孙权考虑刘备和曹操的相关事宜。江东第一鹰派周瑜临终前对刘备态度180度大转弯,并且推荐鲁肃,调整对刘备的战略。


其实孙权这个政权所有纲领与战略,最初的擘画者毫无疑问就是周瑜。是他与他推荐的鲁肃,抓住了孙策死后,创业方针随新主孙权改变的巨大机会,马上提出要“尽长江之所极,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其实很多人都没有真正读懂这一段历史,忽略了周瑜个人作为战略家政权顶层设计者的惊世奇才。周瑜和鲁肃,先在政治上,将孙策时期定下的迎取汉献帝的桓文之业变为推翻汉朝的独立帝业,再在军事上,改变孙策时期【北上】的军事战略为【西进】。

 

孙权和周瑜从此把江东的发展重心放在西进+取长江+展帝业的路线上。因为【北上】是与桓文之业及许昌迎献帝遥相呼应的,而【西进】攻荆州+图巴蜀+全据长江明显是与独立帝业相互呼应的,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一个在南方建立政权先天就弱势,只有据有长江天险,才能与生产力更为发达的北方鼎立,最终才有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这种完备和配套的军事+政治+经济策略明显是周瑜和鲁肃二人酝酿很久,而孙权正是他们选择的天命之主

(瑜姐:我亲自选的小老公,亲自培养,牛x吧。鲁肃:真有你的!)

 

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孙权周瑜从南方建立政权,志在一统天下的目标是多么大胆、叛逆、创新和颠覆。正是从他们开始,长江以南防御能力和守备作用才被发现,孙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利用地缘优势在南方建立起稳固政权的统治者。是周瑜和孙权通过赤壁之战和濡须口之战摸索出在地理上对抗北方政权的有效方式,并被后世沿用。孙权广泛在荆州和扬州开展大规模的屯田,并将北方逃难而来的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农民等集中起来恢复生产,积极鼓励手工业和商业贸易。这些都对南方开发的历史贡献极大。

 

而在向刘备借荆州的问题上,权瑜肃三人只有不同方案的选择,没有真正的矛盾。(敲重点!!!)

 

很多人忽视一个重点,就是赤壁之战后,不仅仅是周瑜在前线持续作战,孙吴对曹魏实际上是:周瑜西线+孙权东线——东西两线全面开战。由于赤壁之战是闪电战,在208年11月-12月内就结束了,以孙吴大胜+曹操惨败+新降曹的刘琮荆州水军全军覆没为结局,之后周瑜马上追到南郡城下,进行了南郡攻城战,为的就是帮孙权拿到荆州最有地缘战略价值的唯一入蜀通道——江陵。而当曹仁在西线南郡与周瑜酣战,在孙权所在的东线,曹军则在安徽亳州集结,准备由涡水进入淮南。孙权为了策应西线荆州战区的周瑜,御驾亲征攻打合肥(这也是孙权人生第一次开启合肥副本,而逍遥津与张辽会战,是孙权二攻合肥,周瑜那时已去世5年),但孙权在东线与曹军周旋鏖战未得实利,因为孙权把当时手下能打的将领包括但不限于:吕蒙、黄盖、程普、吕范、凌统、甘宁等人全部派到荆州战区让周瑜带着了,甚至连保护自己安全的贴身禁卫武装也派去给周瑜了(悉数武卫,以济周瑜之师),而江东大本营和后方还需一部分将领镇守,因此孙权的东线合肥战区已经几乎没有能打的将领,由于侧翼没有大将,甚至出现了孙权硬着头皮让老嫂子张昭充当侧翼大将,攻打九江当涂的搞笑事件(老嫂子张昭失败了,这是当然的,老嫂子能打仗就出奇迹了)。

 

所以,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面临的实际对曹魏的防守线长达一千公里以上(大家可以想想从湖南到上海有多远),而孙权当时控制1个扬州(6个郡)的赋税供养的约7万兵力,实际需要覆盖的区域却包括西线荆州战区+江东大本营守备+东线淮南战区,孙权以及在东线陪伴孙权的鲁肃,皆感到十分窘迫,孙吴战线过长,守军力量有限,独立抗曹捉襟见肘的问题也是促使鲁肃做出把荆州借给明知靠不住的刘备这一建议的根本原因

 

赤壁之战后东西两线具体对峙情况可参考下表:


可以看出来,曹操亲自坐镇淮南,带的是张辽、臧霸、于禁、张郃这些曹魏真正的全明星阵容,而在淮南直面对抗曹操的孙权,张昭、张紘都被他拉去当将领,着实爆笑如雷。

 

再看关于刘备的问题。首先我们都知道周瑜与刘备在历史上是非常合不来的,被称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的周瑜在对待刘备这个人的时候,意外地表现出了毫不掩饰的不喜欢。(参考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南郡朝夕相处一年已经三气刘备的喜剧篇)尤其是周瑜曾经非常直白地向孙权提出过针对刘备的方案,即软禁刘备,可以说是做派相当的霸道。这其中的原因正是因为周瑜曾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和刘备一起相处,近距离地观察过此人,并看穿了他的枭雄本质,认为他对孙权会是一个威胁。所以周瑜一向对刘备都保持着打压和防备的姿态。(be like两个冤家还得抬头不见低头见地相处了一年左右,真的把美女无语死了哈哈哈哈,转头就对自己小老公说,我建议把他抓起来,真的搓气!)

 

然而鲁肃则作为孙刘联盟的发起人和执行人,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与周瑜的切入点有所不同。在周瑜看来,刘备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但同时又自信自己可以压制住他。而在鲁肃看来,在经过赤壁之战的初次合作并取得巨大胜利之后,他觉得可以发展刘备。当然了,鲁肃倾向于联刘的主要原因,自然不可能是因为他多看重刘备,他和孙权对于刘备的态度是希望把他当靶子挡在曹操面前,孙权后来把妹妹嫁给刘备,也是希望刘备能够承担一部分长江以北防务,缓解孙权在皖北的防务压力,把刘备发展成一如当年表哥兼岳父徐琨一般带兵支持自己的外戚而已。(不会有人以为鲁肃联刘是因为欣赏刘备,希望未来天下三分吧!不会有这么傻的人吧!)

 

孙权及鲁肃对刘备其人错误的判断是由于没有接触过(尤其是孙权,刘备去京口才见了第一面),他们不像周瑜有机会对刘备了解得那么透彻,所以他们在对刘备这个人的判断上来说是不如周瑜来得精准的。

  

需要强调的是,联刘是策略,策略是可以按照实际利益做灵活调整的,两个集团之间的联盟关系说到底都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并不存在联刘且必须一直联刘下去就是高明的做法的逻辑。有些人之所以产生了周瑜和孙权在刘备的问题上产生分歧,首先是没有读懂周瑜的遗书,其次是在面对刘备这个老狐狸时,那时候还年轻的孙权政治手腕还不够老练,与刘备周旋明显是占了下风,导致他在刘备手里吃了亏。

 

可以明确地说,周瑜在临终前的遗书中推荐鲁肃,是经过他非常缜密地思考的。因为他觉得自己走后,鲁肃的军事能力,周瑜是非常清楚的,跟自己比起来基本就是玛莎拉蒂变雅迪的程度,吕蒙蒋钦等半文盲当时还在被孙权劝学,宗亲孙皎等人年纪尚小还未崛起。周瑜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病死后,东吴实际上是出现了真正的军事人才的真空期随之而来的大危机,江东目前无人可再开疆拓土,整个赤壁之战荆州战区的战果随时可能因为防线的崩溃而溃散。

 

最最重要的是,周瑜认为,鲁肃是在自己去世以后,在江东内部战略高度层面,唯一支持孙权帝业的同志和伙伴。因为甘宁是将,不是战略家。鲁肃是战略家,不是将。吕蒙是战术家,且处于还在培养。只有周瑜既是战略家,又是政治家、又是帅才,可谓是六边形战士。(还是周都督香啊,孙权的完美雅典娜女神)

 

由于意识到自己死后,孙权的处境太危险了,而周瑜遗书中对刘备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对于周瑜这个江东极端鹰派激进派来说,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孙权。向孙权明说一定要任用鲁肃就是同意————【联刘】!这个点非常重要,周瑜死前调整战略,非常明显就是要【联刘】的。周瑜对鲁肃接替自己的安排,一切的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孙权能得到更多利益。即便个人感情上他非常不喜欢刘备,但是在临终时,为了孙权的安危,为了孙权的未来,周瑜一切都可以放下,都可以调整,都可以改变。这也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看明白的地方。

 

此外,周瑜这么做,当然不是为了还鲁肃当年借米的人情,因为这人情早就还完了。《三国志》明确记载,鲁肃因为周瑜的引荐才得到了孙权的垂青,孙权对鲁肃恩宠有加,“富拟其旧”,即孙权的宠爱和恩赐使得鲁肃与其母亲与之前一样富贵。

 

因此,鲁肃因为周瑜的引荐,才得到了孙权的赏识,这令他不仅大富大贵,获心仪的知己之主垂青,更是得到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得以青史留名(这些都是后话)。所以周瑜在个人情分上,早已不亏欠鲁肃任何。周瑜遗书中那么诚恳地向孙权推荐鲁肃,其唯一目的就是要在自己去世,江东再无自己这样的激进派统帅的情况下,用联刘来保住孙权,稳定局势而孙权完全地听从了周瑜所愿,在周瑜死后让鲁肃继承了他的位置,所以孙权最后跟周瑜的想法是统一的,根本不存在什么本质的隔阂和分歧。

 

从遗书中可以明显看出,周瑜临死都还在为孙权找强有力的支撑,不希望自己死后没人再支持孙权称帝,鲁肃是他唯一放心的从龙派,可保孙权不被张昭这些事汉派影响。他在去世前,仍为孙权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见孙权在他心中的重要性。

 

孙权在称帝后,也回报周瑜了,真的把周瑜的三个小孩变成了自己的亲人。周瑜的儿子娶公主,女儿嫁太子。从此以后,周家的事情,也就变成了孙吴皇室的事情,既是孙吴政权的天下事,亦是陛下孙权的家务事。

 

4)周瑜死于意外,是天灾,而不是人祸


周瑜遗书里非常明确,提到了自己生病的原因是——“路遇暴疾”,自己加以治疗,可是病情却毫无好转,并且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可能活不成了,赶紧抓起笔,趁着意识清醒,为孙权考虑了未来全盘情况,给孙权写了这封遗书。而周瑜病逝的全过程,是在得到孙权许可,准备取蜀,回江陵整军出发的路上,兴高采烈地走水路到必经的巴丘(今湖南岳阳)一带,遭遇暴疾,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病逝。而此时的孙权所在之地为治所京口(今江苏镇江),与周瑜相距近1000公里。考虑到巴丘一带多疫病,曹操之前的水军也曾在巴丘感染过瘟疫,周瑜很大可能是在巴丘感染上了瘟疫,重病之下,无法继续行动。

 

另外东汉末年在历史上爆发了很长时间的大规模瘟疫,危害很广,除了周瑜之外,还有非常多的人都是死于突发的疫病,鲁肃、吕蒙、蒋钦、孙皎这些孙权心腹,去世都值壮年,死亡非常急促和突然。

 

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其实在三世纪的汉末,开发南方风险极大,在等温线和降水线南归之前,南方的气候比今天更时候蚊虫、细菌和疾病的传播。南方地区水田特色的蚊虫和寄生虫,会造成严重的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和钩虫病。生存环境的安全性上比北方差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江东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接二连三病逝的原因。(不得不说孙权有点帝王八字在身上的,命好硬,哈哈哈)

 

总是有人因此造谣说周瑜在孙权心里不重要,说《吴书》曾记载:“功臣病重,吕蒙最受宠,朱然次凌统次之。” 没有提到周瑜,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说法,也可以说强行造谣。周瑜之死,周瑜遗书的描述是:路遇暴疾。而孙权迎丧时流着泪说:公瑾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两人的话都指向同一点——周瑜染病之突然,去世之迅速

 

而吴书中所说“功臣病重”的吕蒙、凌统、朱然从生病到去世都有一个过程,拖了很久,生病期间,每一个孙权都见过病容,都亲自或派人伺候了:吕蒙被孙权接到宫中,派道士祈福,重金求名医治疗,怕吕蒙见君主拘束受累,凿壁窥探吕蒙是否安好;凌统曾住在孙权宫中养病,从逍遥津受伤到去世历经2年时间; 朱然68岁去世,晚年重病缠身良久,每次朱然派遣使者上报病情,孙权就会亲自召见,亲自询问情况,赐予各种药物及食物。(孙权也是蛮惨的,命硬的君王,亲手送走了多少心腹和爱将)

 

但周瑜走得太快了,根本就没有病重和治疗的过程,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近1000公里以外的孙权也根本来不及照顾,甚至都没见过他病容,周瑜就走了,他留给孙权的全部是美好的英姿飒爽要一统天下的华丽背影而已。孙权对他的印象,永远也只有那么年轻,意气风发,说要和他并肩作战问鼎中原的美丽的将军而已。(真的就是女神归天了)

 

得到周瑜死讯的孙权,悲痛万分(孩子整个人都傻了……连《三国演义》里都是孙权直接哭晕,被鲁肃等救醒,连罗贯中这么坑东吴的人都知道孙权有多伤心)。他情急之下不顾君臣之分,抛下淮南战事,离开当时的首都京口,亲自去芜湖给周瑜迎丧,这也是《三国志吴书》中仅此一例的君给臣迎丧

 

这里有一个重点,在周瑜210年去世后近30年,即孙权称帝后的嘉禾年间(237年),孙权在此时期,为了对日益膨胀的江东本地士族进行遏制和打压,发动了很多政治斗争。奉行法家统治的孙权曾经严禁官员在父母去世后擅离职守奔丧,得出的结论就是:现在不是太平盛世,谁敢擅离职守去奔丧,谁就死刑。而《二十四孝》里【孟宗哭竹】篇的主角——中国历史上著名大孝子孟宗,仍不顾孙权禁令为母奔丧,处理完母亲丧事后,主动进入牢房等候发落,最后江东本地群臣为孟宗求情,孙权迫不得已只好同意免除孟宗死刑,但对别人依旧下不为例。(by the way,【孟宗案件】其实也是孙权和江东本地士族法儒对立政权拉锯战的又一案例。)

 

但是周瑜去世,孙权却无法控制自己,作为身系江东政权安危的吴主,忍不住放下手中一切事情,不顾身份,奔至芜湖替周瑜迎丧,《三国志》记载:孙权的行为身边人看了没有不感动的(“感动左右”)。其实,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也许情之一字,不知所起,不知所栖,不知所结,不知所解。孙权对周瑜的迎丧,没有任何其余的政治或是军事目的,此行唯一目的,就是为你而来。

 

并且孙权为周瑜操办的葬礼是“众事费度,一为供给”的厚葬,费用物资供给,没有上限;并且在之后孙权还专门下政令给当时的吴郡政府,让他们对周家“其人有客,皆不得问”——简而言之,就是赋予周家特权,放任周家畜养私奴,不让当地政府收税,并且不限人数,当地政府对周家所占有的人口也不得追查,要知道给予金银财宝是一时的,这道政令才是孙权爱屋及乌让周家获得源源不断的大富贵。

 

一直到孙权称帝时,孙权还在开国大典上对着文武百官们直接宣告“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他觉得自己的皇位不是君权天授,而是依靠周瑜的奋斗,换言之,可以讲在孙权这里周瑜比老天爷都好使。要知道,对于一个一直被正统性问题困扰,遭遇颇多污蔑的孙吴政权领袖孙权而言,敢在登基大典上这么直接,甚至可以说有些疯狂。这在封建时代,尤其是秦汉帝国时代,真的是闻所未闻,这是多大的认可,多崇高的评价。

 

5)对于能实施自己的战略,周瑜感恩孙权的了解与全力支持,对自己充满了自信,认为是“凭赖威灵,谓若在握”


遗书中,短短数语概述了周瑜的战略,可见周瑜本来是对未来多么有自信,并且还不忘说是凭借着孙权的威力,自己图取巴蜀后,再回来和孙权并肩攻克襄阳,就感觉探囊取物一样容易。其实,这里也侧面证明了周瑜的病情也不是因为箭伤,否则他不会死前自己都感到意外,也不会那么有自信的。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周瑜亲口认证的【知己之主】孙权对他图取巴蜀,再回来一起打襄阳,一起问鼎中原的事业有多么理解,多么支持,而周瑜是十分感念这份情义的。

 

值得一提的是,两版遗书当中都提到了“刘备寄寓,近在公安”,这其实就是最好的证明直到周瑜死前,孙权都没有把南郡借给刘备,同时也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刘备当时对荆南四郡是没有实际的治理权的。因为不仅有史料明确记载了周瑜“抚定荆州”和孙权在建安十四,十五年委派了自己人去当了太守,并且是实际上任的,不是遥领的虚职。陈寿不止一次在《三国志》中用春秋笔法来掩饰【刘备曾寄寓孙权】的事实(就如同刘备曾寄寓刘表是一样的),刘备当时和孙权的关系本身就不是平等合作,而是【寄寓】。

 

6)“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

“至尊先虑未然 然后康乐”——————一种深刻的爱与关怀,为之计深远

 

众所周知,周瑜是一个极端理性,感情极度克制的人,他在遗书中却流露出对孙权未来的担忧,叮咛至尊一定不要放松警惕,安于享乐,一定要振作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正是周瑜最深的真情流露。

 

《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有言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其实最深刻的爱,不是在走之前一直诉说我爱你,而是实际考虑自己走后,所爱之人该怎么生活,所爱之人的未来。周瑜人之将死,其实无论是天下的格局还是战事,对周瑜而言都已是万法皆空,已如梦幻泡影,但是他依然关心孙权的未来,这位18岁起自己就陪伴左右的至尊,也是他真正唯一放不下的。

 

  

朋友们,权瑜可写的太多太多,写下来感觉就是太震撼了,如果权瑜这样的双向奔赴不真,那到底还有什么是真的呢!


评论(38)
热度(1283)
  1. 共13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